舆情观察:浙江部分地区被曝征“过头税” 寅吃卯粮引质疑

2012-10-24 11:51:08 hsx

【事件回放】

今年以来,浙江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,一些地方为完成税收任务过分地向民间收取税费——征收“过头税”。所谓“过头税”,是指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而过分地向民间收取税费的做法,有时间上的过头和幅度上的过头两种。  

杭州杭派女装商会秘书长孟平称,由于今年杭州财政收入数字比较差,其所在区将压力分摊到企业头上,比如今年税收增幅不够,为了数字上好看,就把明年的部分税收拿过来“预支”。“当财政局的一位领导来收‘过头税’时,对我说‘兄弟帮忙’,你说,我能怎么办?”孟平说。(据《潇湘晨报》)

【媒体声音】

    北京青年报:征收过头税是短视而违法的行为

说到底,过头税的产生跟官员过于迷恋财政增长有关系,过头税的消除也有赖于政府部门放弃一部分眼前利益。有战略眼光和服务意识的官员应该能看到,今天不割企业的肉,不收过头税,明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起来,将毫不吃力地创造更多的税收。换个角度看,征收过头税也是一种违法行为,如果某些地方一意孤行强征过头税,企业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。

    郑州晚报:为何收“过头税” 谁该过“紧日子”

说到底,“过头税”的征收绝对不能是笔糊涂账,不能放任这种乱作为。面对“乱收费”和“过头税”的抬头,相关方面给出的不应仅是“坚决不收”的表态,更要有卓有成效的实际行动。比如应该建立起流畅、便捷的问题反馈渠道,让各种形式的“乱收费”和“过头税”都能进入有效监管的视野,该制止必须制止,该惩戒必须惩戒。

    齐鲁晚报:“过头税”预支的是企业未来

应对税收减少的措施首先应当是政府缩减自己的支出。但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,政府各部门都不会愿意缩减自己的费用支出,而是把这种压力通过税费的方式,转嫁到其他非政府部门特别是从事生产的企业身上。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税费却在不断加码,会使本已经很虚弱的经济主体雪上加霜。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经不可避免 , 这意味着政府必须控制自己的收支水平,或者建立起能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和收入的机制,而要实现这一目标,任重而道远。

    齐鲁网: “过头税”泛滥暗藏四大隐患

“过头税”为经济平稳发展埋下隐患。在我国中央和地方两税制的前提下,由于地方税收的权力和事权不是平等运行,当出现经济繁荣之时,应该积极运用财政工具进行调节,为经济的平稳过渡提供良好的条件,而不是“趁火打劫”。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,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以税收为基本来源,政府收费只是作为辅助来源,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零星收费。然而现阶段非税收入高速增长,则暴露出税收和非税收结构的失衡。这种失衡来源于地方政府刻意冲动的收入计划,在没有严格按照税法进行征收的前提下,“过头税”必然是隐患重重,为经济的平稳过渡埋下了不定何时爆发的定时炸弹。

    法制日报:用法律之手摁住“过头税”

目前“过头税”已成国家不得不面对和破解的棘手问题。要想从根源上治理“掺水”的税收,笔者觉得,不妨用法律之手摁住“过头税”。首先,要控制总体税负规模,通过立法的方式 , ,硬性规定为 GDP 的一个比例;同时 , 更要控制税收增长速度。比如,硬性规定每年的税收增长速度,要与 GDP 同步,以实现政府与企业、个人之间税收利益的合理分配,实现税收负担的公平与正义。此外 , 还要革新税收计划编制办法,取消税收任务计划,切实做到“有税尽收,无税禁收”。  

【网民声音】

都是“政绩”惹的祸!

桦详 X :管你发不发展,自己政绩最重要!

守望阳光 008 :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,寅吃卯粮无疑加剧中小企业生存压力。减轻中小企业税负不仅有利于经济稳定也有利于就业和民生。一些地方为一己政绩需征“过头税”帮忙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你为地方民生帮过忙呢?

寅吃卯粮,明年咋办?

嘿嘿的兔子:只顾眼前利益,完全不顾将来。

冯兴元:问题是,明年的经济似乎也没有好转的由头。明年的税怎么征?

有些懒散:饮鸩止渴,政府根本不知道放水养鱼的理念。

huixin12345 :鹅城前任县太爷把未来好几年的税都收光了,让子弹飞一会儿吧!

笔尽中山:追求指标的高压政策,必然造成扭曲的操作,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贻害无穷。

建言

毛立华:如果就为了完成所谓任务,就如此寅吃卯粮,真的让人感觉很抓狂。财政不够,为什么不提压缩政府开支呢?不是有那么多不需人上岗还发着工资的编制么?为什么就不能裁掉些呢!

李家有玥:一方面大量单位钱花不完,年底被迫突击花钱;一方面收过头税。这财政预算管理的水平啊!

乔新凯 02 :税收应该法定,如今政府钱多时就对税收睁只眼闭只眼,钱少时又想尽办法收税,这样下去法的威严,政府的公信力都会降低,真一步臭棋。

【新华网“舆情在线”编辑点评】

不论是出于对民营企业的保护,还是着眼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,“过头税”都是不可取的。在经济面临增速放缓之际,地方政府和企业理应抱团取暖,加上适当紧缩的财政预算,地方经济迎来转机并不困难。同时,社会更期待法治的力量能够尽快的介入,让税收不再“过头”。

 


来源: 新华舆情